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三种人不能去拉萨原因分析_三种人不能去拉萨

tamoadmin 2024-08-11 人已围观

简介1.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2.去西藏旅游,看到别人朝你“吐舌头”,你该怎么回应呢?3.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西藏?4.为什么上了一定年纪的,很多人看到寺庙都不愿进去?1,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寄托于一

1.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

2.去西藏旅游,看到别人朝你“吐舌头”,你该怎么回应呢?

3.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西藏?

4.为什么上了一定年纪的,很多人看到寺庙都不愿进去?

三种人不能去拉萨原因分析_三种人不能去拉萨

1,婚丧习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才能享受塔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寄托于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台,太阳徐徐升起,仪式开始。

2,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3,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4,服装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藏文: ?)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

那么到西藏旅游,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更能预防高原病?高原反应表现为哪些症状,怎样做才能缓解不适?平原上的旅客进藏前都应做哪些准备呢?

初次进高原乘坐飞机最理想

由于高原低氧环境所引起的人体缺氧的疾病称为高原病。那么乘坐汽车、火车、飞机到高原,哪种方式更能预防高原病呢?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高山病及心血管内科岑维浚主任告诉记者:无论乘汽车或飞机都可以发生高原病,进高原途中,在高海拔地区所持续时间即缺氧持续时间越长,途中疲劳程度越大,发生高原病的几率越高。

据岑维浚介绍,如果要比较这三种进高原方式,那么飞机时间最短,不发生明显疲劳,机舱为密封加压,舱内气压多维持在700公尺左右,相当于成都、北京的海拔高度,不存在缺氧问题,因而飞机最理想。但飞机降落高原机场,打开舱门后人体立即暴露在高海拔地区,也是目前乘飞机发生高原病的原因。

如果把车厢设计成机舱,坐列车会更好

“目前开往拉萨的火车车厢空间大,保温性好,车厢内又有多种供氧方法。与汽车相比,火车比汽车好。总之,交通工具也在不断改进,可以设想,如果汽车或火车的车厢也能设计成飞机机舱那样,到高原下车时能逐渐减压,肯定会成为更好的进高原的交通工具。” 岑维浚主任表示。

海拔3000米是一个“坎”儿

高原反应其实就是高压低氧。北京朝阳医院高压氧科副主任葛环医师在接受记者访时说,一般认为3000米以上就有可能出现高原反应,因为在3000米时肺泡的氧分压就是60毫米汞柱了,医学上认为低于60毫米汞柱就是明显缺氧。健康人在海平面肺泡氧分压是105毫米汞柱,如果把正常状态下的肺泡氧分压比做考试成绩100分,那么3000米时的肺泡氧分压就是及格线60分,所以一般来说3000米就是一个“坎”儿。

高原反应让人呼吸频率加快,消化功能降低,严重时昏迷甚至休克

当低地的平常人到达海拔高度为3000米的高原时,就会缺氧,呼吸频率加快,这是个正常的生理反应,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缓解缺氧的问题。消化系统同时也会有影响。缺氧使得人的消化功能降低,消化系统分泌的酶、消化液减少,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就降低了,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当然,人的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在缺氧初期,大脑会处在一个相对兴奋的状态,神经反应烦躁、不安;后来就会出现意识淡漠,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变小,嗜睡,胡言乱语,以至昏迷,有人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当然这些反应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是逐渐地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话,这些反应就不太明显。

高原反应是因人而异的

“乘汽车或火车经青藏线进拉萨,途中的海拔变化基本一样,不是每个人到一个地区都有一种特定的感觉,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特异的感觉,只有少数人由于身体缺氧,大脑也在一定程度的缺氧,这时可能有一种异常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各人不同。” 岑维浚告诉记者,“我们曾遇到一位北欧人,他说,他下飞机后全身有轻松的感觉,好比离地20公分。此后我未遇到第二个这样感觉的人。看来高原反应真的是因人而异的。”

朝阳医院高压氧科副主任葛环也同意高原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性这个说法。她表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完全一样,体质好的人不见得不出现高原反应;体质差的人也不一定就会有高原反应。

初上高原可能导致暂时性智力下降

据一些到过高原的人介绍,刚进高原时,人可能出现短暂智力下降,甚至不知道1加1等于几。对此,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系范少光教授解释:“因为人的脑子是十分脆弱的,当海拔不断升高时,由于脑部缺氧,脑子的功能的确会受到影响。”

葛环医师则表示,如果是乘坐火车进藏,应该不会出现这种突发情况,即便出现脑部缺氧,也不会马上变得非常严重,它会有一个逐渐严重的过程。如果说真有这种紧急情况,应该是发生在乘坐飞机进藏,下飞机的一刹那。

小知识

进藏旅游健康秘笈

●要提前体检

进藏之前要进行体检,一般的常规性的体检就可以。患有心脑血管病、肝病、肾病、高血压病二级以上、贫血的人,以及患有各种急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等症的人都不能进藏。

●摆脱思想包袱

消除对高原的恐惧心理,因为恐惧会使人体处于紧张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高,促使肺动脉张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而促使高原病的发生。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人在高压低氧下消化会变弱,平原去的人在适应高原环境之前最好吃得不要太油腻,最好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馒头、蔬菜之类。

●早晨不洗澡

专家解释说,夜间分泌的皮脂对于皮肤是有保护作用的,早上洗得很干净,皮肤反而相对来说脆弱。

●提前做些有氧运动

在去西藏一两个月之前做些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游泳能增加肺活量。也有人建议先练练憋气,体力上能够好一些,实际上做的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对抗缺氧。

●注意防晒、保暖

西藏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就会很强,帽子、防晒油、防紫外线墨镜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安贞医院皮肤科的仁正中提醒,最好不要穿短袖上衣和短裤,尽量不要将你的皮肤裸露在外。另外,高原上昼夜温差特别大,即使夏天去也一定要带上厚衣服。

●可适当备些药物

最好再带些抗缺氧的药品,如心痛定、红景天(索罗玛宝、诺迪康)可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人参、西洋参片也有抗缺氧作用,但感冒发烧时不能用。不过,葛环建议利尿的药最好别瞎吃,否则容易出现低钾、低钠,反而会不利于身体。

去西藏旅游,看到别人朝你“吐舌头”,你该怎么回应呢?

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 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 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地、间歇性地暴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

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 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000-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 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 免疫系统

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

5. 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

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1. 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

2. 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3. 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 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 其它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旅游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500米:在暗处的视力减弱。

1500-1800米:高级思维功能减弱或缺乏。

3300米:简单的算术变得非常困难。

4600米:写字和考虑问题受到影响。

5500米以上:100%的游人会患上咽喉炎和气管炎。

四、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1. 从决定去高原旅游的那天起,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无氧锻炼的时间。无氧锻炼指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对缺氧状态产生一定的耐受力。

2. 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感染,应带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高原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患肠胃炎,可以带上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还必须准备利尿剂乙酰唑胺,它是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主要药物,可以消除阵发性夜间呼吸暂停,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减少晨起时的头痛。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25毫克,或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在进入高原前24小时开始服用。

3. 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度,需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

4. 准备好抗紫外线的防护用品。

5. 如果乘飞机直接进入高原地区,在低海拔地区起航前一个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油腻的食物,不喝酒。如果乘汽车或火车进入高原地区,要做好每天的行程,最好每天上升高度控制在400-600米。每到一个新的高度,要休息几天,使体力逐渐恢复并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如果徒步或骑自行车,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事先请专家制定一个科学的登高方案。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西藏?

西藏,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巍峨的布达拉宫,仿若仙境的林芝桃花,极少人才能到达的珠峰之巅,还有茫茫的草原,可以移动的帐篷,美味的青稞和酥油茶,也有独特的藏族文化和习俗。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一个旅行胜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也因为如此,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

若说到我国的热门 旅游 省份,一定少不了西藏,有人说这是一个“身在地狱,眼在天堂”的地方,去这里 旅游 ,可能住宿条件要简陋一些,路途崎岖了些,身体上可能会有高原反应等不适,受到一些磨砺,但放眼望去都是难得一见的风光,会让你感觉能看到如此美景,受再多苦也值得。

很多朋友去了西藏以后,除了看到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以外,也会被当地的民族风情所吸引,产生一些好奇。比如,一些当地人,见到外地游客会“吐舌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一种表示欢迎和友善的意思。据说在公元九世纪时,也就是唐朝时期,西藏这里出现了一位长着一对粗牛角和一条黑色舌头,性格十分暴力的统治者,他镇压佛教,摧毁寺庙,僧人和信徒,以强硬的手段统治着这个地方,让西藏地区自危。

所以当地人在遇到陌生人时,要先确认对方是不是长着黑色舌头,是不是暴力统治者的手下,才敢接触,慢慢的就演化成一种习俗了,不过现在西藏的很多地区已经见不到这种习俗了,如果去的比较偏远,还可能会遇到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如果遇到这总情况,只需要微笑回应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在西藏还有“上头”、“磕头”、“献哈达”等习俗。

上头礼,是为17岁的女孩举行的。我们见到牧区的小女孩只梳着两条辫子,要是十三四岁的女孩会梳三条辫子,等到十五六岁辫子的又会增加到五六条,十八九岁的女孩辫子可能有几十条,穿着藏族服装特别的漂亮。

其实这是因为在藏族有些地方,女孩满了17岁,父母就要为其举行一个“上头”仪式,它一般在藏历年初二举行,父母为女儿准备精美的衣服和饰品,并邀请一位会化妆的女子来替女儿梳头打扮完成“上头”礼,这就意味着女孩已经成熟了,男青年可以追求她了。

磕头,是西藏常见的理解,一般会对着佛像、佛塔和活佛磕头,也会对长者磕头,分为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表达虔诚,祈福避灾的一种仪式,在去西藏的这一路上都能看到很多虔诚的信徒,他们将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到额前、胸前、作揖三次,再匍匐在地上,就这样三步一拜,一步一步走到拉萨。

献哈达,也是我们常见的藏族理解,婚丧嫁娶、拜会尊长、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人表示诚心,一般哈达都是白色的,也有五彩的哈达,一般是献给菩萨和近亲做箭用,是最贵重的礼物,只在特定时候用。

不知道你心目中的西藏是怎么样呢?又有哪些吸引你的风光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吖~

为什么上了一定年纪的,很多人看到寺庙都不愿进去?

我们身有很多朋友都会在期自驾去西藏玩,就算没有去过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西藏梦。

听说西藏是一片净土,在那里可是感受到平静和安详。小时候听过布达拉宫的传说,说心里有罪的人,去布达拉宫前的台阶磕头,就可以祈求神的原谅,求的内心的平静。

这种说法当然是没有根据可寻,但西藏一只是我们内心净土的代表。也许是因为,当你身处一个平静的世界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是那么朴实真实的笑容,当你看到那么湛蓝的天空,那么连绵的山脉,那么磅礴的建筑的时候,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平静,才会有赎罪了的感觉吧。

还听说纳木错的日落真的很漂亮,到了晚上漫天的星星,甚至能看到星河,我想这种感觉,真的只有亲眼所见才能体会到其对内心的震撼。

还有人说大雪后的西藏,看一眼足矣惊艳一生。这与西藏的建筑风格和地理环境位置有关。西藏很多著名建筑都是红色和白色搭配的,每当漫天白雪覆盖之后,可见白茫茫一片中点缀着点点耀眼的红。

可能就是因为在西藏,幸福变得很简单,单纯的人们,美丽的景色,所以那么多人会想去西藏。

题主在问这道题时是设置了前提的,那就是——每次到风景点,本想进去看看,可他们就远远看一看不愿进去参观,这是为什么呢?

我是一名皈依三宝的俗家弟子,同时也是位上了年纪的人,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来到景区见到寺庙本想进去看看,但最后又决定不入内的内在原因。

可以肯定,这些老人心中是有佛的,而且见到寺院他们内心也很想进去,在佛前上柱香、在功德箱中放些香火钱。最后之所以压抑了自己亲近佛的愿望选择了敬而远之,极有可能是早些年在外 旅游 时进入寺庙被所谓的“高香”给坑过,心中留下了较深的阴影。有些老人则是道听途说了解了一些有关寺庙的负面消息。所以现在同样在景点看到寺庙,这种阴影便条件反射般的出现在脑海中促其产生抗拒心理。

我们知道,佛是神圣的所以才让人景仰;寺院是清静的所以才使人亲近。寺院是道场、佛界是净土。但却因为功利而又浮躁的 社会 使其蒙尘。有些急功近利而又“不畏因果”之人,穷其各种手段借“佛”生财。他们或承包宗教场所的场地,或干脆与地方联手新建寺庙,使寺院这种清静的修行道场变成喧嚣的赚钱的市场。借信众尤其是老年人对佛的“迷信”用诱导式的心理攻势,使其在不明不白的迷惑状态下掏钱。名为“供养三宝”,实则是肥了私人的腰包。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盯上这块“蛋糕”的地方,他们用权力的魔棒将名山、名寺圈为景区。高门票、高消费大掏香客的荷包。富了地方、加了政绩。种种“未法时代”的怪象,既抹黑了佛教的形象又寒了不少虔诚的佛教信众的心。

好在国家及时出手, 2015年4月,国家宗教局、统战部、公安部、文物管理局、 旅游 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这项整治工作整整持续了三年,大大涤荡了宗教活动场所的污泥浊水,净化了宗教活动场所的大环境,还了宗教活动场所一片蓝天……

之所以到现在还会出现老年人来到景区寺院想进又不敢进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老人胆小怕事,正所谓“江湖越老,胆子越小″。他们内心对佛是敬畏的,尤其害怕在寺院内招惹是非,特别是曾经被坑过的老年人。有着强烈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畏惧心结。今天借回答这道题的机会我想告诉信佛的老兄弟、老姐妹们,经过强力整治后的寺院再也不是几年前可以“藏污纳垢”的场所,大家也不用再担心被坑、被骗。对此,我有着切身体会——

2010年,我与老伴带着姐姐到广西 旅游 ,在桂林的七星岩景区一座寺庙内,我们跟在一个 旅游 团后面听导游讲解,中途导游请了一位“出家人”出来“指点迷津”,那位“出家人”没说上二句便将手指向我让我跟他到一个小房间内,先是云山雾罩的说了一通“禅理”,然后就说我是个有大福报的人要在佛前为我上一柱祈福香。我问他要多少钱?他便说钱越多、福越大!我说出门没带什么现金,他指着桌上的一台刷卡机说:没关系,可以刷卡。那一年我刚皈依三宝,对出家人是很敬重的。但眼前的场景让我心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最后我掏出钱包取出八百块钱告诉他就给这么多了!他也没过多勉强,只是说了几句祝福的好话便将我送了出来。后来,随着对佛教的逐步了解,参访过的寺院越来越多,面聆高僧开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才知道大部分的寺院都是弘法利生的正法道场,大部分出家人也是慈悲为怀、主张正行正信。所以,我现在 旅游 每到一地都必然会去当地的名寺古刹参访礼佛,每一次走进名寺古刹,心境就特别的空明、安祥,似乎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回到家中的感觉。对名利的欲望越来越淡薄、心境越来越平和、身体状况较十年前也有了大幅改善……

我现在就是一个远远看下寺庙,一般不进去参拜的人。

为什么不进寺庙里面去呢?

一是看得多了。著名的寺庙如五台山上的寺庙、陕西扶风法门寺、河南洛阳白马寺、青海西宁塔尔寺、甘肃甘南拉卜楞寺、西藏拉萨大昭寺等都去过。寺庙内的陈设大同小异,没有新鲜的东西。

二是对佛教不感兴趣,与佛无缘。我既不信佛,如何去虔心拜佛。

三是好多地方的寺庙已经不像宗教场所了,倒是个生意场。据说有些寺庙是由人承包的。我在农村有个远房亲戚,好像就有一个度牒,他没事就到寺庙里去赚钱了,家里妻儿老小一大群人就靠他养活呢。

过去,到寺庙参观时,也被导游和僧人忽悠过,化了大钱买高香。佛祖的声誉也被一些钻进钱眼、浑身铜臭的不孝弟子玷污了。有些寺庙的香烟燎绕之中,有阿堵物的味道。

吃一堑长一智,所以也就敬而远之了。

看透了,看穿了。

人越老,越是历练,越是看破红尘。市俗市侩化太多,还要到寺庙再看一次吗?

本来,寺庙在人心目中,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是闪烁着众生平等智慧的结晶,人们进入寺庙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渴望舒放被尘世磐石压抑的心灵,呼吸自由的空气,让精神与神灵一齐放飞,就是说尘世中无法获得完美的东西,可以在寺庙中寻觅到。请问众民,这寺庙有吗?

第二种境界:希望寺庙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与尘世相异趣,没有三六九等,没有金钱臭味,相亲相爱,贫的富的,做官的白衣的,全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请问僧尼,你们眼中高官与平民,大款与穷汉是否一样,都热情款待,请上座请香茶呢?

第三种境界:为了下一辈子投胎大富大贵人家,为了这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惜用巨额金钱买功德碑,用千元一支高香贿赂神佛,用几万几十万元进贡寺庙僧尼,于是黄金铺路珍玉买佛,寺庙和尚简直把这些富翁礼拜成真活佛。人世间一切污浊在袅袅香烟中沉污积垢,这现实存在吗?

所以,第一种境界飘渺难寻,第二种境界万不及一,唯有第三种境界比比皆是。这种充满铜臭味的寺庙,进去还有什么意义? 历史 的僧尼都是苦行僧,视金钱如粪土,视美女如剔骨之刀,现在还有吗?和尚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儿女满堂,出则轿车,僧室豪气,做佛事价格连年上涨,比菜市场涨价都快,如此的寺庙,你还是看个什么?

不就是人们眼中最寻常的一种职业,而且是赚钱多多的职业而已!

这个和上了年纪无关吧,也许和个人信仰或者感官有关,人到了一定年龄,总会趋向某种信仰模式,这种信仰模式不一定是信奉什么教义,因为不管什么教义也不过是一个固定的人群在一个理论圈子里的自我心灵上的安慰和救赎。寺庙里的各种佛像设置其实并不会让人感觉舒适,第一,佛像大都高大无比,不是很高大的,也是位置放置在很高的地方,人进寺庙都是以仰视的姿态,无形中给人一种压迫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我渺小的既视感。第二,佛像的眼神,或威严,或怒视,或慈祥,但基本都是做成和你对视或者轻咪状,在心理上给人一种不敢正视感。宗教的神圣感也是心理学的范畴。至于为什么有人愿意进,有人不愿意进,我想也在于本人对这种环境的自我感受吧,感觉到不舒适,甚至强烈的压迫感的,肯定是不愿意去感受了。

如今的寺庙完全变样了,过去的寺庙允许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磕头,不要你一分钱,寺庙的经济来源是有钱的大户在下赞助,有专人负责财务财产管理,很严格的!如果佛爷、神仙看钱说事,那完全违背佛教基本原则了!

七八十岁的老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受到思想的唯物主义教育,对于那些形形的宗教唯心主义完全不能接受。

穷,富烧香!绝大部份老人是小康而已,看穿世情不愿被忽悠。

这个观点,我认为不成立,有些偏见。我也是到退休年龄之人,也算上了一定年纪,周围不少朋友与我年龄相仿,很多人比我还年长,没有你说的,很多人看到寺庙都不愿意进去这一现象。你以点带面了。

外出 旅游 ,除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人文景观外, 历史 悠久的佛教、道教寺院、道观也是参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完成统计,中国现有3.3万个寺庙,24万僧尼,其中有名的中国四大佛教道场,比如:普陀山观音、九华山地藏、峨嵋山普贤、五台山文殊,还有雪窦山弥勒等,都在风景优美的名山大海中,你千里迢迢来到此外,花重金进了景区,不愿意进寺庙参观游览,那太得不偿失了。

为什么说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不乐意进寺庙哪,这其实是一个很大误区。庙本来是祭祀祖宗和伟人的地方,与佛教的寺院是两回事。家庙象天下闻名的孔庙,伟人庙象岳飞庙、关公庙、张飞庙等,还有纪念与百姓生活紧密神仙的庙,城皇庙、土地庙、龙王庙、庙等,而出家人居所叫寺院。后来,老百姓就把祭祀祖宗、神仙、伟人地方和寺院朝拜佛祖的地方混为一谈了,叫成了寺庙,三人成虎,约定俗成了。因为庙原来是纪念逝去的先人、伟人的。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害怕过早告别人间,成为被祭祀的人,所以不乐意看到寺庙中的热闹朝拜场景,这是一个复杂心理因素,与身体康健、宗教信仰无关联。

我倒见过北京部委里来的一中层干部,下来考察工作,人家不禁忌参观寺庙,却禁忌在一些汉墓前拍照留影。估计他到了三孔之一的孔林,也不会在万世师表的孔子墓前拍照的。

民间还有传说,怀孕女人、小孩、正在经期的女人最好不要进寺庙,象女人坐月子怕见风一样,禁忌一些事情的,国人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身体欠佳的人揉成应该进寺庙,多求得佛祖的保佑,早日恢复 健康 哪。

寺庙。是人的精神寄托!上了一定年纪,已经看清人世间只有自已拼博赶上好的时代是唯一。任何虚幻的信仰都是白云,只有相信国家,***才是唯一。

近三十年寺庙建设突飞猛进,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多普及最广的时期。从乡镇到大中城市都建了很多寺庙,也吸收了很多出家人和职业出家人。为什么呢?一是官员为了保官荣升,二是富了的人求平安,积德行善财畗永存。出权出资修建寺庙。

对广大百姓只有依靠国家,依靠***过普通人的生活无非份之想。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最简单,最容易满足。上班工作,下地种田,一日三歺平平静静过好每一天。靠自己靠国家其它都是浮云!进寺庙也不是不可以,看看,信仰依懒是不存在的。

过寺庙不入,或与年龄无关。是悟道或是不屑。

寺庙者,所谓神之殿堂也,无论其巍峨或鄙陋,无非是形和像而已,人之敬畏的非是法相尊严,而是心灵的寄托。那些以神道而行欺世盗名者比比皆是,此类人是恶人中的恶人,是伪善之流,他们是在折腾了人的肉体之后,又要在心灵里注入漫生的毒菌,让人欲罢不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你静下心来,体会或感悟天道的意志,才能明了人为什么而活,不在于以什么形式而活,而是内心的清明,也就不会拘泥古板。最近,对那个台湾的家,那个已经半只脚跨入灵界的人,做出剃度出家,实为不解。修行在于自身,至今思考周星驰的那部《济公》**,感觉在令人发笑的同时,实给人以启迪,那就是即便是屠夫与也可以悟出天道,这不就是人们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