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

ysladmin 2024-07-26 人已围观

简介朱棣进攻南京路线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1.明朝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一次血腥的江山易主事件?2.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明朝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一次血腥的江山易主事件?

2.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3.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呢?

4.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为何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就收获了最终的胜利?

5.朱棣攻打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逃往别处,保有用之身呢?

朱棣进攻南京路线_朱棣进攻南京路线图

明朝靖难之役发生了什么,一次血腥的江山易主事件?

       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役,我们都是很熟悉的。那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的一次争夺帝位的斗争。而之所以说靖难之役是十分的血腥的,其实不仅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自焚而死(不过也有人说朱允炆是下落不明)。因为除此以外,在靖难之役当中死掉的人是很多的,再加上朱棣在进入南京之后大肆的杀戮(尤其是那些曾经为朱允炆出过计谋的文臣武将,更有人被诛灭了十族)。

靖难之役对当时的社会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这样悲惨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当时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而原本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喜爱,直接让朱标的儿子、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了。而这时候,其他的藩王就不认可了。他们在想自己也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要让一个小辈去当皇帝?因此在建文帝元年,朱棣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

       但是可惜的是,朱允炆虽然派出了老将耿炳文,但是由于建文帝缺乏谋略,导致自己方面的主力军队不断被朱棣歼灭,而朱棣又用了灵活的技巧,经过几次大战已经把南军的主力消灭的差不多了,最后朱棣成功的在建文四年攻下了南京。而建文帝他本人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也有人说建文帝从地道逃出了宫,从此成为了一名僧人,亦是有人说建文帝他坐船去了东南亚。

不过不管怎么说,朱棣是最后的胜利者,是为明成祖。在朱棣即位之后,他大肆杀戮,清洗朝中朱允炆旧党。再加上之前死于靖难之役的人,据说前后死伤人数多达数十万。

靖难之役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其他地方不费一兵一卒,为何天下臣服?

       因为当时朱允炆在南京,梅殷则是在淮安,朱棣绕过了梅殷所在的淮安,攻打进入南京内部,后来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因此朱棣告诉梅殷朱允炆已经死了梅殷也就自杀了。但是当时的朱允炆其实是没有了下落,虽然有人猜测朱允炆自杀了,可毕竟没有尸身,因此手握重兵的梅殷因为以为朱允炆死了,所以才没有去救援,选择了自杀。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后,便开始与大臣商议削藩的事情,毕竟他的叔叔们势力太大对他的统治很不利。众藩王们被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搞得脑羞成怒,不愿意被剥削的朱棣选择了反抗。于是朱棣打算带兵攻入南京,结束朱允炆这个小皇帝的统治,朱棣挑了数万精兵便出发了。朱棣去南京的路上路过了淮安,朱棣以进京祭拜为由,希望能够敲开淮南的大门,结果被梅殷拒绝。梅殷何许人也?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朱元璋知道梅殷忠心,于是给了他兵权,希望他保护好朱允炆,梅殷担心朱棣有预谋,于是拒绝了朱棣。朱棣不愿意与梅殷在淮南纠缠,于是绕远路到了南京。势如破竹的朱棣军队很快便攻破了南京的军防。朱棣为了防止梅殷救驾,派人守在淮安,后来还与梅殷的军队打了起来,此时南京已经沦陷,可是梅殷誓死不从,于是朱棣便派人告诉梅殷,朱允炆已经死了。

       但是此时的朱允炆到底在哪里无人知晓,忠心的梅殷得知皇帝已死,于是选择了自杀。因此,朱棣攻入南京时,梅殷一是不知情,二是脱不开身,后来得知朱允炆的死讯后,便自杀了,这就是为何梅殷没能成功救援朱允炆的原因。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呢?

       发生在明朝的靖难之役,其实与发生在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地方藩王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只不过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失败了,明朝的靖难之役成功了,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建文帝削藩引发的,实际上还是分封制导致地方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引发的。

       朱元璋在生前把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立为继承人,这多少让他还健在的儿子们不满,比如燕王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儿子最英勇善战,而且军功很多,又是镇守在明朝最北的边境防御蒙古的,手上有十万边防军,是藩王中势力最大的。

       除了朱棣,朱元璋几乎所有的儿子都被分封为藩王,而且都有或多或少的兵权,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朱家子弟共同拱卫明朝,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这些藩王的存在让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视作帝位最大的威胁。

       朱允炆年轻气盛,从政经验不足,而那些镇守四方的藩王都是建文帝朱允炆叔叔辈的人物,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也许还没上台他就在了,只是碍于朱元璋的存在,朱允炆的削藩没有错,但是,他的削藩太过急躁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朱允炆上台没几个月,就一口气削了掉了五个藩王,他的原则是:先弱后强。先把势力弱的藩王削掉,再对势力强的藩王动手,一年之内削掉了五个藩王,其中四个被贬为庶人,一个被逼自焚而死,朱允炆对待自己叔叔的手段一点也不弱势,而是强势和雷厉风行。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藩王也会知道年轻的建文帝下一步会做什么了,而且这么严厉的削藩手段简直就是逼着藩王造反,被削掉的五个藩王就是榜样,不是被贬为庶人就是被逼自杀,没有第三条路,想想看,从王爷到平民或者罪人,如此大的人生落差,有几个王爷会心甘情愿的,所以朱棣的反抗并不奇怪。

       朱允炆在削夺五个弱势的藩王,也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朱棣甚至通装病和装疯以麻痹朝廷,等到朱允炆向朱棣下手时,朱棣已经有所准备,当朝廷准备派兵抓捕朱棣时,朱棣率领800勇士起兵,当即斩杀了燕王府中亲近朝廷的官兵,然后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在朝廷征发大军攻打前,朱棣还扫清了北平忠于朝廷的城池,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拥兵数万。

       即使如此,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朱棣仅有燕王封地及周边城池,而朱允炆却是正宗的大明天子,坐拥除北平及周边之外所有的地盘,真比实力的话,朱允炆的硬实力是朱棣的十倍,而且朱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皇帝,有着正统的名义,在名义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但是,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允炆的失败而告终,朱棣的成功除了军事上的成功,还有政治上的成功,所谓军事上的成功就是朱棣成功攻入了明朝都城南京城,而政治上的成功就是朱棣争取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支持,比如南京空虚很有可能就是朱允炆身边的人告诉朱棣的,然后朱棣就率军来了一次斩首行动,放弃与朝廷军队一城一池的争夺,而是选择直接攻打南京。

       当朱棣大军到达南京时,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城的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朱棣没攻城就直接进入了南京城,这也就注定了朱允炆的失败,因为南京城空虚,忠于朝廷的军队都在北方与忠于燕王朱棣的军队在对峙,都没有想到朱棣敢孤军深入南京偷袭得手。

       朱棣攻入南京后,朱允炆不知去向,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成功了,朱允炆失败了,然后整个明朝天下不需要朱棣一城一池地争夺,全部臣服于朱棣,包括之前还在跟燕王军队对峙的朝廷军队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的皇帝朱允炆失败了,朱棣的战略就是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朱允炆没了,自然全天下都臣服了。

       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臣服呢?

       朱棣在攻入南京前 ,真正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北方一部分地区,总体控制地盘不到明朝总国土的十分之一,就算加上都城南京也是如此,即使如此,仍然天下臣服,有几个原因:

一、靖难之役的本质是叔叔与侄子争夺帝位。

       虽然靖仅之役的引发是削藩,但是战争一开打,就转变为帝位之争,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这是老朱家的叔叔与侄子在争夺皇帝之位,这是朱家的家事,外人一般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观望,然后再投靠胜利者。

       为何不敢插手,也不敢站队呢?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朱棣和朱允炆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万一站错了队,那可是杀身之祸,祸及三族的重罪,所以观望是最好的选择,别说明朝的地方官了,就是朱允炆朝廷中的官员,在朱棣进南京后,都表示拥戴。

       因为不拥戴的,都会被杀,比如方孝孺不愿意投靠朱棣,被诛杀十族,没有人愿意死,只能跟着投靠朱棣。

二、整个天下没有人比朱棣的实力更强了。

       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朱棣一战一战打出来的,朱棣的实力从起兵之初的800人,到攻下南京后至少也有十余万人,整个天下没有人能与朱棣争天下了,连皇帝朱允炆都失败了,还有谁呢?

       明朝初年镇守边境的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戚,实力最强的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但是宁王朱权已经被朱棣控制了,朱棣算是天下最强大的藩王,朝廷都不是他的对手,谁有实力跟他斗,朱棣虽然没有控制全天下,但全天下没有人有实力跟朱棣争,南方尽管有很大的地盘,但他们只能忠于靖难之役的胜利者,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再说说明朝的军制,明朝的军队包括京军和地方军,京军就是拱卫生都城朝廷直属军队,在几年的靖难之役中,这批军队大部分败给了朱棣,一部分投降了朱棣,京军基本上在朱允炆手中覆没了,而地方军包括边防军、卫军和民兵,边防军就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所率领的军队,而卫军与民兵已经大量被朱允炆征召对抗朱棣。

       所以尽管朱棣没有征服大部分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已经无兵可用,朱允炆在南京时还在等他派出去官员到地方招兵,但没有回来,即使有,也是失败,全国的军队不是控制在朱棣手上,就是被朱棣打败,谁敢反朱棣,只有投靠朱棣了,所以尽管朱棣只控制了全国很小的地方,但天下的局势已经明朗了,就是拥立朱棣称帝。

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为何朱棣只攻破了南京就收获了最终的胜利?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公元1399年8月6日在齐泰、黄子澄等的协助下削废五王。同日,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攻,这次战役号为?靖难?。经过3年多战争,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那么,朱允炆为何打不过朱棣呢?小编就与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削藩太急、手段太酷。一年之内废了四个王,把湘王逼的全家闭门自焚,已经在宗室内部完全丧失威信和团结能力,燕王固然以此为借口反叛,但宁王参加燕王叛军、谷王开金川门放燕王进城亦不能说没有对削藩政策的仇恨和恐惧的因素。可以说,这一愚蠢政策把整个大明宗室送到了建文王朝的对立面上。

       第二,庙堂无能、政策无常。黄子澄是无能的建文官僚的代表,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保举废物李景隆为帅,还掩盖李的败绩,企图推卸责任;朝廷没有一个应对叛乱的长远政策,如号召勤王、团结宗室等等,反而被朱棣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动挨打。缺乏骑兵的明军,就这样被朱棣到处耍弄,师老兵疲。最可笑的就是建文帝下达的禁止伤害朱棣的命令,无需赘述。

       第三、用人不当。这方面朱元璋要负很大责任。冯胜、蓝玉、傅友德三人只要活着一个,朱棣也难以如此猖狂,最后搞的只能用耿炳文这样的老迈之人和李景隆这样的纯粹废材。但是即使老将凋零,平安、铁铉也可堪一用,只怪黄子澄之流胡说八道,用他们用的太晚,导致已经无力回天。

       第四,后院起火。建文对太监极为严厉,太监仇恨建文,遂内通朱棣。朱棣从济南直接攻击徐州再取南京的战略,就是宫内太监通风报信的结果。太监密告朱棣,南京守备空虚,可以攻克。朱棣遂奠定直接进兵的决心。

       第五,能力差异。朱棣能力、手段、残忍程度均远甚于建文。乱世天子的标准型。守成的建文面对这样的叔叔,恐怕只能无奈悲剧了。这方面不用多说。

朱棣攻打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逃往别处,保有用之身呢?

       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靖难之役,那么到底什么是靖难之役呢?接下来小编将为你详细讲一下 这场战争 。

靖难之役故事简介?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大约在1400年左右朱莉发动于建文帝朱允炆 争夺 政治权力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朱稳云聚会以后就开始削弱藩王的势力 然而作为四叔的朱莉并不满足 以他的做法,手握兵权的他起兵反抗,最终攻入了城中,这场闹剧也落下了帷幕 。靖难之役直接影响到了明朝后200年的变化。

攻破南京,胜利在望?

       可以说朱棣这次的起兵造反是非常明确的,当他公道南京诚实 ,直接就破开了南京城门,破成这么简单的原因则是因为朱允炆的布局,效忠于朝廷的军队都在北方 ,导致于南京形如虚设 。所以才轻松拿下了南京 。

那么其他地方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臣服呢?

       朱棣其实在占领了南京之前 ,他仅仅只有一部分北方的地区,而这次的成功 ,这就是因为这次的靖难之役是 ?叔侄之争?,对于大厂们而言,这件事情完全都是自己家人在闹腾 他们不便于插手也不便去拥护谁,即使是江山易主,那也还是朱家的天下,与他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

如果十分明确的站了队 ,如果失败 ,那便是招来了杀身之祸 ,如果不站队 ,总是静观其变 ,待战争结束之后归向胜利的一方 ,这就是保全自己最好的结局?

       而在朱允炆失踪的时候,不仅仅是官员的表示拥护朱棣,就朱允炆的亲信都表示拥护朱棣,更别说明朝的地方官了。当然了,江山易主,如果你表示不归顺 必然是死路一条 。明朝最强男子

       其实在朱第一开始夺取武装的时候 ,这种输赢就已经定了 ,朱棣这三年 ,从自己一个非常小的队伍到攻占南京十十几万人的队伍,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招兵买马 就已经组成了这样阵容的队伍 。

       而在朱元璋就位的时候 ,为了守住自己的江山 ,在边疆驻守手握有兵权的常常是自己的子孙或者是亲戚 。而在这一众此女当中 ,宁王朱权已经被朱棣所控制 所以天下最强的番王理应是朱棣,所以在这个时候并没有人为朱允炆所出头,大家都选择了归降与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由此爆发了一场持续四年的战争。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的燕军直逼南京城下,此时,建文帝朝内部出了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了朱棣,于是,京师南京城破。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朱棣攻进了南京,建文帝的皇宫随即起了大火,火光冲天,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大火之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尸骸,已经不能辨认,有人说是建文帝和皇后,还有太子朱文奎的尸体。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同时,也有人说建文帝从皇宫中的地道逃走,后出家为僧。后来,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这种说法也令人真难辨。

       《明史 本纪第四》记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

       从正史记载来看,建文帝被大火烧死的可能性很大,都城都被攻破了,他还能逃到哪里去?肯定插翅难飞,想都不用想,朱棣能轻易放过他吗?说不定,那场大火就是朱棣派人放的,故意烧死朱允炆及太子,朱棣好找理由即位,不然,就是篡位,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值得思考的是,在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之前,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不离开南京,逃到别处,保住有用之身,再号召天下兵马勤王,然后东山再起呢?

       其实,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没逃离南京,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是方孝孺,可以说,是方孝孺害死了建文帝,因为,是方孝孺力劝建文帝不要离开南京,还说什么实在不行,君王死社稷之类的迂腐之言,直接断了建文帝的生路。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朱棣大军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这时,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去和燕王朱棣说,以割地作许诺,拖延几天时间,再汇集军队。于是,朱允炆听了方孝孺的话,派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但是,燕王朱棣不听。

       好了,今天关于“朱棣进攻南京路线”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朱棣进攻南京路线”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